得了尿毒癥的患者需要定期透析,將血液引流出體外,通過透析機排出毒素和過多的水分以此來維持生命。透析時的血流量以每分鐘250-300毫升的速度在體外循環(huán),這就要求患者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血管通路來完成這一目標。健康通暢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得以有效進行、患者長期存活的基本條件,延長其使用壽命就是延長患者的生命。透析用的“生命線”堵了或者沒有血管條件,該怎么辦?難道從此以后不做透析,忍受病痛的折磨。近日,閩東醫(yī)院獨立完成了閩東地區(qū)首例“人造血管內瘺成形術”,此項技術為血管條件不佳或“生命線”堵塞的透析患者帶來了福音。
“血管枯竭”逐漸成為透析患者最大苦惱
今年52歲的陳先生,是周寧縣人。9年前因“慢性腎炎、尿毒癥”開始腹膜透析治療,由于其病情發(fā)展,以及當時醫(yī)療條件限制及經濟原因,后來他拔除了腹膜透析管改為血液透析。一開始血液透析尚且順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置管時間長、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良,陳先生反復出現了導管相關感染,導致血流量不足、透析不充分的情況,經造影檢查發(fā)現他的右無名靜脈明顯狹窄。經多方評估后,閩東醫(y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yī)師鄭長新及其團隊歷經2小時,順利為其實施了“左肱動脈貴要靜脈人造血管內瘺術”,目前陳先生內瘺情況良好,已返回當地繼續(xù)透析治療。
“血管通路是尿毒癥透析患者的生命線。”據鄭長新介紹,他從事腎內血透工作已16年,見證了尿毒癥透析患者一路的艱辛,也親身經歷了血透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隨著國家保障制度日趨完善、人口老齡化、透析齡延長,各種代謝性疾病的增多(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肥胖癥等),“血管枯竭”逐漸成為腎內科醫(yī)生及透析患者最大的苦惱,類似陳先生這樣的病人比例不斷上升。這一技術的臨床使用,為患者減輕了痛苦,縮短了傷口愈合和通路成熟的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因此,鄭長新也呼吁保護廣大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管資源,盡量減少或避免上肢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及導管的應用,早期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否則血管耗竭,將大大影響尿毒癥患者的生存期限及透析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透析質量。
建議患者養(yǎng)成自我檢查動靜脈內瘺是否通暢習慣
不過,盡管手術已順利實施,今后內瘺的保護也不可忽視。鄭長新提醒,自體及人造血管動靜脈內瘺的日常護理上,應注意盡量穿袖口寬松的內衣,冬天的衣服建議上臂改裝拉鏈。睡覺時,避免內瘺側肢體受壓。內瘺的手臂不要戴手表或佩戴過緊的飾物,不要提重物。不能在內瘺的那只手臂測血壓、抽血、靜脈注射、輸液、輸血等。
鄭長新建議,應控制體重,戒煙,注意肢體保暖,避免腹瀉及低血壓。每次血透前清潔皮膚。穿刺當天(24小時內),應保持針眼處干燥,避免接觸到水,以防感染。如果穿刺處發(fā)生血腫,予壓迫止血或用冰袋冷敷,24小時以后可熱敷。如有血管瘤,可用彈力繃帶保護,避免碰撞。此外,一旦發(fā)現內瘺皮膚有紅腫、發(fā)熱、疼痛等感染跡象時,要立即去醫(yī)院就診。此外,養(yǎng)成自我檢查動靜脈內瘺是否通暢的習慣,建議每天4次,至少早、晚各1次。
(寧德晚報 吳寧寧 腎內科 葉曉藝)